查看原文
其他

语音的故事(四十三)| 朱晓农:孔夫子是怎么读诗经的?(连载)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既然古代说的话和我们现在说的话在发音上不一样,那么我们不禁要提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春秋时代,孔夫子读《诗经》的时候,他用的是什么语言呢?他读《诗经》的腔调,又跟我们现在有些什么不同呢?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是个老问题了。从唐朝人开始,就已经发现了古人的书在今天读起来有一点不那么顺溜。有个著名的故事就是唐明皇改《尚书》的故事。据说唐明皇在读《尚书·洪范》的时候读到这样两句:“无偏无颇,遵王之义”,他一下就纳闷了,照理说这里应该是押韵的,可是“颇”字和“义”字,在他读起来却押不到一起去(当然我们今天更不行了)。所以他就觉得是书上写错了,于是就自己动手,把书上的“颇”字给改成了“陂”字。这下他觉得对了,当然实际上并不用改。不光是唐明皇,宋代的朱夫子也觉得《诗经》很多该押韵的地方都读不顺溜,于是他就提出了他的叶(xié)音说,也就是在需要押韵的地方把字改读成可以押韵的音。当然朱子也错了。最后到了我们前面说到的清代学者顾炎武,根据诗经的韵脚重新整理春秋时代的押韵,才有了清代古音学上第一部范式性的著作《唐韵正》。

     然而,能够知道《诗经》里面哪些字能放在一起押韵,只不过是第一步的工作,要想知道孔夫子到底是怎么读《诗经》,我们还得知道这些押韵的字具体都是怎么读的。当时清代的古音学者其实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但是遗憾的是,他们那时候还没有国际音标那些个表音的字母——因此自然也就没办法弄出一套《诗经》古读系统来。正是因为如此,大学者段玉裁只知道支、脂、之要分成三个不同的韵母类(那是音韵学中的一个伟大发现),却到死都没弄明白,这些个不同的韵母类到底分别怎么读,以至于遗憾得无法合眼。

     顾炎武、段玉裁他们的工作后来被外国学者高本汉继续了下去。高本汉把描写语音学和历史比较法带入了中国,采用音标给他构拟的中古音和上古音注音。这才第一次把支、脂、之三分的原因搞清楚——原来是在它们构拟的读音上有差别。大体上说,“支”的韵母是e,“脂”是 i,而“之”是ə或一个类似的音。为什么说是“大体上”呢?因为尽管我们有了国际音标,又有了历史比较法,但对于孔夫子到底是怎么读《诗经》的,并不是那么肯定的。光有历史比较法还是不行。因为历史比较法本身不是拿来读的。著名的语符学家叶尔姆斯列夫(Hjelmslev)说得很清楚,历史比较法的结果本身只是一个符号,我们构拟一个i,既可以用音标写成i,也可以干脆写个梅花 ♣,别说梅花,哪怕是黑桃 ♠ 都可以。因此,构拟的结果只是表示原始语和今天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不能当作是真实的语音来看。早期印欧语学者施莱赫尔(A. Schleicher)就曾经用他构拟的原始印欧语写过一个“山羊和马”的故事,当然没人会相信原始印欧人真是那么说话的。对于这种原始音和现代音之间的历时对应,不同的音韵学家会有不同的古音构拟,有时大致相同,有时差别很大。

     那么,既然历史比较法五技而短,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知道孔夫子到底是怎么读《诗经》的了呢?其实并非没有可能。最近一二十年来,对语言演化,尤其是语音演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所谓语言演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的起源研究,这就像物理学上研究宇宙的产生,地球的产生,生物学上研究生命的产生,人类的产生一样,语言也要研究他的产生。这在一个世纪前是个禁忌课题,语言学界开会甚至不接受讨论这个问题的论文,因为知道都是些瞎想胡猜。但最近这些年来,形势大变。分子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的进展使得对这个问题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了。另一方面则是语言在产生后的演变研究,这包括语法结构的演变、语义的演变、音法的演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语言学家开始从生理和物理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其中又以音法研究发展最为迅速,利用各种仪器,语音学家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在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历时数百年的语音变化。因此,实验音法学家奥哈拉(Ohala)发出了豪言壮语:“凡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音变,我们都要叫它在实验室里实现!”从此,语言的构拟,也从原来的音位对应时代走入了新的纪元——自然音变时代。所谓自然音变,就是在人类的发音生理与感知心理的双重限制之下,最有可能发生的音变。语音上的对应关系必须要建立在自然音变的基础之上。根据自然音变的规则,语言学家不但可以构拟抽象的音位类,也可以恢复古代语言的语音细节。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恢复孔夫子读《诗经》的语音,也就不再是遐想或梦想,而成了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

在高本汉以后,当代许多学者都曾经以音变原则为基础对古音进行过构拟。利用这样的古音来念先秦的经典文献,虽然不能够完全恢复孔夫子说话的原貌,但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下面就是当代一位著名的古音学家郑张尚芳所构拟的《诗经·周南·关雎》的第一章,调整了一个元音(ɯ>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试着念念看,是不是和今天的语音差距很大呢?先秦时代有长短元音的区别,双写的 oo, aa, uu 等表示长元音,单写的a, u 等表示短元音。那时有复辅音如zl-, kr- 等,还有比今天广东话还复杂的韵尾 -g, -s, -l -ds 等。另外,韵尾-ʔ 实际上表示的是带有假声的发音。

关关雎鸠,        kroon kroon sha ku
在河之洲。        zləəs gaal tjə tju

窈窕淑女,        qiiwʔ l’eewʔ ɦljəwG nas

君子好逑。        klun ʔsləʔ qhuus gu

求之不得,        gu tjə pə’ təəg

寤寐思服。        ŋaas mids snə bəg

悠哉悠哉,        ləw ʔsəə ləw ʔsəə

辗转反侧。        ndens tonʔ panʔ ʔsrəg


(原载《叫我如何不想她——语音的故事》,朱晓农、焦磊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一版)

本期编辑 | 吴美慧

本期审读 | 吴美慧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语音的故事(四十二)| 朱晓农:乌弋山离和元音大递换(连载)

语音的故事(四十一)| 朱晓农:文学家和语音学:林语堂和陈独秀 (连载)

语音的故事(四十)|朱晓农:多产的耕耘者:王力的故事(连载)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